近年来,我国在政治和政策层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,并将其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战略之一。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,国家通过顶层设计、政策引导和跨国合作,积极推动德国职业教育及“双元制”模式的本土化实践,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。
在政策引导方面,国务院及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出台多项文件,明确将“双元制”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参照。例如,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提出“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”,并鼓励“借鉴‘双元制’等模式,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”,强调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。2021年发布的《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进一步要求“深化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”,推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与国际先进模式接轨,为双元制本土化提供了政策支撑。
在国际合作层面,中德两国政府通过“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”搭建了制度化合作平台,支持职业院校与德国企业、行业协会及教育机构联合培养人才。此外,教育部通过“鲁班工坊”等项目推动职业教育“走出去”,如在非洲马里建立中医药领域的职业教育基地,促进国际技能交流。
在制度保障探索中,我国尝试调整现行教育体系以适应双元制需求,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,重构基于职业能力的“活页式教材”,并引入德国行业协会认证标准,将德国职业标准与国内需求结合,实现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动态匹配。
然而,双元制本土化仍面临挑战,包括企业参与动力不足、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不完善、师资力量薄弱等。为此,政策层面正逐步推动法律法规完善,如探索专项资金支持、调整教学计划以融合企业实践需求,并通过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和社会地位,营造尊重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。这对于我们的中心来说,既是挑战、也是机遇。
